施云翔|大风堂画派继承与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5-05-08 15:16 | 浏览量: | 来源:Admin5
 



漫谈大风堂画派继承与发展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张大千与张善孖两位先辈在上海成立的书斋画室取名《大风堂》,大风堂的功能从个人画室扩展为画学堂, 这个类似私塾的“画学堂”开门授徒, 引来众多追随者拜门学艺,逐渐形成较大规模,而后,大风堂画艺在海内外产生一定影响,确立了大风堂画学的门派与地位。当然,大风堂画派的发展并非至此而止。由于张大千先生的精神感召以及艺术影响力的吸引之下,追随者遍布社会各个群体,并在社会各艺术团体及专业艺术院校生根开花。学院机构与研究社团在国内外慢慢树立起来。

     关于我和大风堂的缘分,包括我后来的研究方向和选择的道路,起因可能有三点:

一.早年拜入大风堂门人赵蕰玉先生门下学习古典青绿山水,后来赵老又推介我跟南京师大教授学习傅抱石金陵画派的画风以及海派画风,使我在了解各流派画艺时受益匪浅。

二.原大风堂张大千纪念馆馆长, 学者汪毅先生曾提出“大风堂画派”以及“中国的文艺复兴”, 我深受启发, 曾经以大风堂画派的名义联系台湾大风堂研究会及两岸文化促进会访台办展和到香港办展, 在多次两岸文化艺术交流中,对大风堂画派有新的认识, 尤其是对大千先生晚年泼墨泼彩的了解与认识。

三.95年我报考中国艺术研究院,96年南下广东应聘到广州书画学院任教……2009年我就读中央美术学院艺术理论系,其间在一些院校交流专题讲座上我重提“大风堂画派”, 有学者教授认为大风堂画学不应局限在旧时代那种拜门授徒的传播中, 其文化理念应当在院校中得到普及, 毕业后我就辞去广州书画学院教职, 应聘去了北京清华美院。

     清华大学美术学院于2009年成立了全国美术理论研究与书画创作高研班,面对全国招生。我是2010年应聘到清华大学任教的。2013年元月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相关领导的支持下,我在北京组建的大风堂画学研究会正式挂牌成立。

      众所周知, 中国画是中国文人画建立起来的水墨秩序和笔墨构架, 其理念也得到中国画家广泛的认同,但在学院时, 作为“水墨实验”和“丹青实验”的研习者我们时常在追问,我们为什么不可以从汉唐文化体系中去寻找中国画的根基?去寻找可以替代中国文人画那种比较单一的图式表达?让中国画在多元的发展中更加富有时代气息……

      关于大风堂画学研究会, 我们不定期在学院举行的学术研讨会上, 我作为学术嘉宾, 在汇报我们的研究方向时: 讲到对于大风堂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 我们已有一个清晰的思路。目前, 大风堂画学研究会从成立到现在,已有十余年之久, 然十年时光如流……, 我时常在想, 一路同行的人很重要,而指路人更重要。学院领导非常重视我们的研究会的学术动向, 近十年来, 在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时期, 我们认为, 大风堂艺术体系体现出来的绘画理念, 不仅要有正大气象和大国气象, 还有画境的气势与笔墨的奔放, 以及画面腾起的祥云和祥光。在绘画语言上, 应该为时代讴歌, 在绘画观念上, 应该体现对民族文化的自信、自觉、和自强。

     古人云: 自然立, 阴阳生; 阴阳生 , 形势出……这是中国书画的灵魂。那么, 阴阳表现在书画中是什么?是黑白、粗细、浓淡、干湿、方圆、曲直等等……以及虚实疏密的对比关系。对比关系越强, 视觉冲击力就越强。书画家的的个性不同, 则笔墨取向不同, 或重气韵, 或重气势, 或画派之间风格各有不同……势起则刚, 韵起则柔, 气势和气韵都符合中国画的阴阳观。
     中国人观察世界、理解世界、表达世界, 以阴阳之道为哲理观。因此, 阴阳则是“道”。当代“丹青”可丰富传统“水墨”画法的局限, 让中国画重新回归到丹青和水墨双向发展的轨迹中去, 我认为, 以水墨丹青表现的“盛世中国”才是我们当下要走的正道。

     回顾十余年来, 在清华大学美术学院相关领导的支持和关心下, 我们大风堂画学研究会有了一个明确的研究方向, 学会还创办了学术期刊, 每年开办采风年会活动, 举行书画展览及学术研讨会。为此, 我在美术学院十多年的美术教学体系中, 抓提纲、建论坛、向教务处提交文案, 在线上线下与画学研究会共同研习, 先后建立了五个研究方向, 列举如下:

一、水墨系列研究方向:传统水墨、实验水墨研究提纲: [水墨探道] 研究文案: 众妙之门·玄秘之境

二、浅绛系列研究方向:传统浅绛、彩墨空间研究提纲: [随类赋彩] 研究文案:大同世界·中和之美

三、青绿系列研究方向:古典青绿、实验丹青研究提纲: [复兴之路] 研究文案: 新东方·玄远之光

四、金碧系列研究方向:古典金碧、流光溢彩研究提纲: [金碧探真] 研究文案:青绿意象·盛世之光

五、抽象系列研究方向:东方意象、大千玄境研究提纲: [新观念] 研究文案: 符号·慨念·语境·形态

 


 

      此为, 大风堂画学研究会的研习方向和这些教学提案, 得到清华美院世界艺术史研究所的学术支持, 因为新时期的中国画体现出来的笔墨形态和艺术形式, 应该是水墨与丹青即“色墨相通, 水乳交融”的笔墨样式, 因而形成一种新的笔墨秩序和图式表达, 使得画面更加具有时代性和当代性, 也许, 大风堂画派大器晚成, 因为大风堂是中国画中唯一的一个跨地域性并融丹青水墨为一炉的画派。大风堂从一个旧门派到学院派, 从学院派到新画派……这个过程以及文化现象对于新旧时期来讲, 会是一个漫长的征程。
 

 




     我认为这个征程将会有它的时代价值和历史意义, 也许, 因历史的进程和演变,我们将来看到的大风堂画派已经和各流派融合在一起了, 如江河奔腾汇流入大海, 形成一个中国现代画派。过去的“大风堂”被替换成一个全新的具有东方文化特征的一个大中国画派、一个新东方画派, 因为这个画派以“盛唐之风”的回归, 经“盛世中国”的新征程, 将以丹青水墨中国式的画风走向世界, 走向未来。


凡注明 “艺术家”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艺术家”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家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