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势灵游钟神秀

时间:2022-06-29 14:09 | 浏览量: | 来源:未知

水墨霭郁读山水,笔势灵游钟神秀

 

古利

 

中国传统山水绘画历经“五四运动“洗礼后的变革,走向了”中西融合“、“借古今开”的新局面。山水画大师李可染“以最大的功力打进去,再以最大的勇气打出来。”强调的就是创新精神……对一般画家而言,根本没有能力达到这种来去自由的境界。李可染以一种单纯整体的明度对比获得非同凡响的光线气氛,这种强烈的黑白对比、阴阳互动的气脉,创造性地把“光”的表现引入中国画,让传统绘画的笔墨精髓获得新的突破,开创了独有的山水图式和里程碑的高度。傅抱石的“抱石皴”,对传统皴法起到了继承和发展。陆俨少深谙传统笔墨功法,云水成就绝诣。

 

    可见,不论是否“中西融合”,是否“借古今开”,没有深厚的传统绘画基础,没有中国传统笔墨功底,是很难成功将悠久传统的中国绘画创造出新的境界。

    

时至今日,强烈的竞争意识驱使画家呈现出五彩缤纷的态势而各使其招,各具特色。可是,能够持续竞争的唯一优势来自于超过竞争对手的创新能力。现代山水画家刘一刚,是一位秉承传统、富有创新精神的实力派画家。欣赏刘一刚的山水画,有一种说不出的震撼和奇妙。他的山水画不同于一般画家,细细品味他的山水画作品,那山峦叠翠的圆形山峰,一座座如同蘑菇,用深浅不一的皴点皴出山石的质感和型态,皴点密集而丰富,规整而严谨。以实取法,实中有虚,密中有疏,疏密有章。这种皴法,翻阅了古代的山水画家的各种皴法,都没有一种能够对号入座。但是,北宋大书画家米芾的“米点皴”与之很接近,但又颇具龚半千龚贤的特点。刘一刚的这些山水画是继承和发展了的“米点皴”,又融入了龚贤厚重的积墨法。不同的是,他的皴点小而密集,刻画出山石的峭硬质地,同时也体现出山体植被密集、翠色葱茏、蓊郁淋漓、烟云迷蒙的境界,清韵如诗的画面令人耳目一新。偶看元代高克恭《春云晓霭图》,感觉刘一刚的《霭浮徽乡春意浓》与高克恭形似而神不同,多了些气韵闲逸。也许是笔走神游入当下,继承和发展吧!石涛曾说“笔墨当随时代”。这句格言适用于国画发展的任何时代、任何时期。笔墨当随时代,不仅仅是要求笔墨随着时代的变迁而发展,更重要的是发展要有深厚的根基,没有根基就没有发展。刘一刚这种独特的山水画,是对这句话的精准阐释。

 

谁能引领变革的潮流?秋毫精劲,霜素凝鲜;轻如游雾,重似崩云;书势微妙,峰绝一作;差池燕起,振迅鸿归……驻足刘一刚作品前,君子品之,定有神来之笔。我不能用一种准确的语言来界定这种山水画该叫什么名字。为了论述方便,姑妄以“刘点山水”命名吧。他的山水画最大特点是通篇点子密集厚实,不仅山体上布满皴点,而圆弧行的山头上也布点繁密。通常的画家用点过于滥觞,就会出现密不透风,轻重不分、墨无五色的单调积重感,让画面失去气韵生动、意境清远、清新隽永的格调。对点子的掌控体现着画家笔墨驾驭的功力和构图造型的经营。而刘一刚独有的山水画特色,在现实中可能见不到,但又不是画家凭空创造而出的,可以说是一种颠覆性的创新。这是画家对自然生活中的客观对象做了主观的概括与提炼,无做作的成分,有经营的学问,充满着郁勃生命力。从经营位置的布设来看,采用高远与平远的方式构图。不同于传统山水画的地方是,远山和近景没有通过墨色的浓淡干湿来表达,而是通过一种西方绘画的逆光方式来突出。画幅通过光感的明暗变化分出三个层次。远山为朦胧的淡蓝色,云烟若有若无,飘飘渺渺,给人虚幻感,完全由观赏者的心境决定境界。近景为清晰的蓝绿色,给观赏者逼真、浓翠的感受,似乎也有云雾缠绕期间,但主调真切而清幽静谧。中间是迎光面,物象清亮明澈,莹润剔透。山石树木瀑布构成一幅人间仙境,绮丽旖旎,诗意盎然,可遇而不可求。除了点皴法之外,画家有时还用传统的一些皴法表现,比如大斧劈皴等等。细观刘一刚的每一幅画作,都给你一种美的享受。“空山无人,水流花开”,这种清澈纯净之意韵,跳跃出工笔的手法而大胆尝试,无人能及地做到更细腻、更养眼。

  

“水墨霭郁读山水”,没有领悟力的积淀,就没有发展。读懂是内涵的“厚度”,在创新大潮推动下,你的视野与博大的胸怀,会在组织万物与时代变革中穿越探寻。刘一刚的山水画除了上面这种“刘点式山水”之外,呈现着多样式多风格,其水墨写意山水和彩墨山水,如“笔势灵游钟神秀”。在他的笔下,这些山水画呈现出苍润迷离、空濛清奇、墨色淋漓的畅快境界。尤其是他的笔墨晕染技法,堪称绝技。水的流动洇染和墨分五色的变化融合一体,闪展腾挪,千变万化,出人意料却合乎情理。水墨在宣纸上奔腾流转,一气呵成,不可遏止。山岚氤氲,雾霭叆叇,虚中有动,实中有静,动静天然而出。似乎画面上静止凝固的水墨仍没有尽兴,仍然保留了千军万马奔腾之势。让人内心的激越随着水墨的蜿蜒奔泻而铿锵不止。在位置经营方面,他的水墨写意山水和彩墨山水多取俯瞰式镜头,居高临下,山水景色尽收眼底,给观赏者带来一种全景式的震撼和美感。这个角度表达出画面的境界是空前辽阔豪宕,这对画家而言,却是一种极大的挑战。对这种全景鸟瞰图式,画家必须具备精湛的笔墨技法和很强的驾驭掌控能力,让水墨恣意泼洒,但绝对不能失控,让水墨任意宣泄,却必须定格在画家要求的美学范畴之内。画家若不具备胸中自有丘壑的学养和境界,即使笔墨功夫再精湛也难以驾驭。可以说,刘一刚是将笔墨的深厚功力通过他的学养、胸襟、器宇、禀赋和驾驭能力毫无遮拦的表达出云山雾水的意境。笔墨的运用得心应手,挥洒自如。若胸中有纤尘,有丁点世俗气,有纤缕功利心,都无法融合到如此完美的境界。他的山水,“点墨霭郁”,为笔墨线条赋予了独立的审美价值。

 

他的彩墨赋色清雅幽淡,石青石绿湖蓝等色与周围的墨色融合,晕染自然滋润,浑然天成,墨中融色,色中融墨,达到的笔墨通神造化的超逸境界。这些作品中峭壁、山崖、松溪、清泉,草木山色大多都有一抹蓝色冷调,更显现出山水的清幽和柔和。他那典型的以“点”积墨、反复皴染,浑厚沉郁,茂密华滋,苍劲凝练,意境深邃,继而达到“笔势灵游”,成功地表现了江南山水的茂密、滋润、清新、幽远、明丽的特征。这就自然而然进入“钟神秀”的境界,作品意在表其道、述其理、抒其情、达其新的高度,每幅山水中,你可以见之。

 

我们往往羡慕一个画家的杰出作品却忽视了他背后付出的艰辛和坚持。刘一刚从临摹仇英的《观瀑图》走上绘画艺术之路,外出写生使他深悟“外师造化中得心源”道理,从此身心遁入山水之间,心无旁骛。1985年考入安徽师范大学美术专业后,继承传统山水技法基础之上摸索创新,在40年的坚持中形成了自己的笔墨特色。因为刘一刚深知,艺术的创新,并非技巧的堆叠,而是与画家的艺术修养、精神气质息息相关。他追求如诗如幻的山水画境界,是山之生命在画家心灵上的升华。

 

一个画家,仅仅有杰出才华和创造杰出的作品还不够,因为中国绘画历来讲究人格和品格。2017年元月8日刘一刚参加上海“大爱无疆,资助贫困老人”全国万名书画家大型慈善公益活动,获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授予“爱心人士”称号。刘一刚用他的画和他的人格魅力传播正能量,谱写了一曲琴瑟和谐的奏鸣曲,受到世人尊敬和仰慕。

 

在今天优胜劣汰的竞争世界里,创新力就是画家追求的生存能力。它制约着个人、社会的生存与发展,能否在竞争的洪流中出类拔萃,取决于创新力的高低。我相信刘一刚会以潇洒俊逸的才情和精湛独特的笔墨带给我们更多的精品力作。


凡注明 “艺术家” 字样的视频、图片或文字内容均属于本网站专稿,如需转载图片请保留“艺术家”水印,转载文字内容请注明来源艺术家网,否则本网站将依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维护网络知识产权。